写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该当如此,但当今青年实际如何呢?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潜心学术吗?是务真求实为未来职业早有规划吗?是向往远方逍遥驰骋吗?幸运的是,在终生迷茫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步一阶地朝目标走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但是若是能在两年时间里获得奖学金、参与支教等各种志愿服务、参与辩论队并获得冠军、创新项目立项成功...那么这个人的大学生活必定是忙碌而精彩的。我们有幸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与张瑾同学深度交流有关大学的种种。
学习:归纳总结,开拓视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张瑾同学首先向我们谈到的。“许多人以为上了大学,学业就更加轻松了。其实不然,大学里若想认真钻研学术,可能会比高中更加疲惫。”张瑾首先就从心理上对大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基调,她强调学习中归纳总结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单元的内容只是听了讲,做了笔记,很快就会忘记。法学是一门关联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现实中遇到的案例也会运用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所以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她也建议同学们在平时闲暇时光多多阅读法学类的书籍、看看新闻,法学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法律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张瑾同学话说的很平稳,我们也能从她的话语之中体会到学习和阅读为她带来那一股特别的宁静。
志愿活动:自我提升,明灯指路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奉献社会,回报社会,大学生在大学里需要学会的不仅是学业,还有作为一名准社会人的担当。支教曾经是许多大学生的心之所向,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看着他们亮亮的眼睛为他们带去广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知识。但是,支教活动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每次课前负责的同学都需要精心备课,考虑如何展示才能让孩子们接受,并在老师与学生的两种身份中反复转换以到达更好的课堂效果。纪律管理也是每位支教老师会面对的问题,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首要难题。但是,支教带给她的又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它让张瑾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当张瑾带给他们更多的知识、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她觉得或许她正在点亮一盏明灯,也许她不能打动一个人,但若能仅仅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让他对未来与大学充满希望,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支教。
辩论:以辩为思,宁静致远
作为民商辩论队的一员,张瑾曾获得过2017首都八校新生辩论赛的冠军。在她看来,辩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带给你一种思维的碰撞,在辩论之中,可以看到多元的价值观,学习到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同时提高知识储备量,又能够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刚开始打比赛的时候也许会很关注输赢,但比赛来来回回,她开始更加珍视在辩论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反倒学会了把输赢慢慢放下,内心也变得更加平静。也许恰好是这份宁静让她在辩论场上从容应答最终夺得桂冠的原因吧。
社团与日常:合理安排,不忘初心
张瑾曾加入很多社团,并在处理社团事务之中颇有经验。如何平衡社团、学习和其他活动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难题,她说,当事务很多而时间一定的时候,需要去进行权衡考虑这几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所需时间多寡,然后尽快地去提高自己效率。同时她认为不能因为社团工作而过度压榨学习时间。总而言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己的效率。
谁的青春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很难做到一直很清醒地认清自己。然而,要看重过程多于结果,过程带给我们的不同反馈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情绪。当很认真地去做的时候,一定会从中收获点什么。我们收获的过程,就是不断坚定我们的理想的过程。张瑾也会有想放弃的时候,每次到这个时候,她都会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她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她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这时,她谈到,与自己独处在大学中也是一种能力。大学和高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生活与学习由高中时期的他律变为自律。当你养成自律的习惯时,你会更加看重如何把控自己的个人时间,好好计划安排,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同时独处时可以想想自己近来的得与失,想想自己今后要过怎样的人生。
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张瑾笑着说,美好的日子有很多,但她回忆之中最清楚的一幕是一天晚上和小伙伴夜骑去水库。那天月色很好,有朋友有酒有美食,有情怀有诗有故事。抬头赏月,低头谈笑。那个美好的夜晚,是她最深的回忆。
最后,张瑾向师弟师妹们说到,大一是一段非常值得利用的时光,事情不是很多。师弟师妹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参加志愿活动,找一些实习机会,多读一点书。多认识一些朋友,或许不一定都是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但我们需要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个体,与他们保持良好的联系也是一种构建人脉关系的好方法。
青春不是一洞狭窄的穴道,而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路并不在眼前,而只在我们的脚下。与优秀的人促膝长谈,就像阅读一本书,每本书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读完以后总是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