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读书沙龙第四十八期 “田野——感受历史的路径邓文初老师专场”

作者:民商新闻中心编辑部 吴雨晴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9日 09:09 阅读数:

2017年11月8日晚,由龙八国际网页long8868学生会分团委主办、实践部承办的读书沙龙第48期,“田野——感受历史的路径”于端升楼405教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人文学院历史学副教授邓文初老师担任嘉宾,他从田野出发,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在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之余,也唤醒了同学们对田野的审美记忆。

 

活动伊始,邓文初老师对“田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表示,将“田野”界定为农村社会是片面的,“田野”实际是与文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文本化过程是把世界秩序化、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与之不同的是,透过“田野”的眼睛,看到的是更具体的世界。

随后,邓文初老师与大家分享了田野调查带给他的所思所想。他表示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不设定框架和目标,学会用心去感受,这样也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反之,若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田野调查,很容易导致田野调查成为文本中缺失的补充,而非有真正突破性的创新,这样的田野调查就失去最原始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用何种视角进行田野调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邓文初老师表示如果运用“外部视角”进行调查,研究人员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优越性”,从而无法身临其境地去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的生活以及人民对于世界的看法。因此,懂得运用“内部视角”,即站在被调查者的立场去看待世界,设身处地的以当地人的角度去感受和观察世界,不仅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紧接着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场异常活跃。其中一位同学提到:“若不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田野调查,是否会出现历史性和共识性的问题?”邓文初老师耐心进行了解答,他认为无论是人民口中的那些未被证实的故事,又或是文本记录下来的故事,这两者都必须共存,文本跟田野虽相对立,但不矛盾。田野的工作就是发掘出文本未能发掘的,被遮蔽的世界。此外,田野调查和历史也并非是矛盾的。历史的研究本就无确切的真实性可言,同样的,田野调查中发掘的那些迷信或者传说也不能一味地用历史的角度进行考量。过于理性的去看待迷信或传说,就会使田野调查失去本身的意义。

邓文初老师在本次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他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同学们在邓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读中受益匪浅。在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同学们送上现场的照片作为对老师的感谢,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送老师。伴随着阵阵掌声,第四十八期读书沙龙——邓文初老师专场圆满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