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民商第十三期读书沙龙:阮齐林眼中的人类死刑大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3日 00:00 阅读数:

2012年12月5日,由龙八国际网页long8868分团委主办、龙八国际网页long8868学生会承办,新一期以“挑战人性主义的至死艺术”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在端升楼302成功举办。龙八国际网页long8868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阮齐林老师就《人类死刑大观》中映射的残酷历史现实,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死刑的历史沿革和人类的进步历程的问题。

活动一开始,阮齐林老师讲述了《人类死刑大观》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派生出的人道主义,到人权宣言针对欧洲中世纪残酷的刑罚,这本书将历史联系起来,通过研究刑罚的背景,使人们对“身体刑”和“自由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介绍完书的大致内容之后,他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自己对此书的思考。第一,犯罪的本质是什么?犯罪是对人们与生俱来享有的权利的侵害。而在此之前人们对犯罪的认定往往都是宗教问题,各种严苛的刑罚只是人类做出的无效率的惩罚。罪之所以为罪,并不是源于君主、立法者的一句话,而是源于理性,源于历史中血的教训。第二,刑罚的目的是什么?古代之所以有“斩首示众”“黥首刖足”,本质上都是为了威慑民众,强调统治者的地位。现代社会主要有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种学说。对于“报应主义”,阮齐林老师持有特殊观点,他认为这不是一种残忍的表现,相反,它体现出的是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酷刑起了制约作用。而预防主义体现的才是惩罚与犯罪不匹配的现象。第三,刑罚的作用是什么?是惩治个人的罪行、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还是约束国家刑罚的行使?他指出刑罚的存在,实质上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同时他通过列举历史指出我们应该相信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只有明确的刑罚制度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在与同学们的互动环节中,他询问了大家对《人类死刑大观》中印象深刻的死刑。仔细研读此书的几位同学列举了毛骨悚然的死刑,发表了自己对各国死刑制度的看法以及对一些书中写出的现象的思考,对此,阮齐林老师都一一进行解读。在回答同学提出的“舆论应多大程度参与司法过程”的问题时,他回答道法律最基本的原则是公正,任何案件的审判都应符合公平的尺度,而舆论导致裁判者做出不公正的裁判,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从另一个方面说,判决是跟普通人的良知有关的,不能因为媒体的一两句话便改变案件的最终审理结果。对于刑罚,中国需要做到的仅仅是从严而不密转变成密而不严,这样避免罪犯被贴上有色标签,减少社会对立面,也能起到威慑民众、规范人行为的作用。而且,他认为人们与其对“死刑的适用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疑惑,不如变得大智若愚,干脆废除死刑,或许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在人类死刑的大观园中,阮齐林带同学们回味着死刑的历史沿革,思考着现在刑罚制度的优劣。活动接近尾声,同学们仍意犹未尽。让我们期待下一期读书沙龙带给我们的震撼。

(记者:相斐)

分享到: